今年58岁的刘姨,最近一段时间老是感觉神疲体乏,平时血糖也有点高,看大家都说,喝点黄芪泡水可以补气,还有助于降血糖,于是也开始在家喝了起来。
喝了一段时间之后,感觉确实疲劳感有所缓解,但后面越喝越躁得慌,浑身也不轻快了,关键血糖也失控了,这让刘姨慌了神,不是说喝黄芪水有助于降血糖吗?
一、黄芪降血糖的传说:是科学还是噱头?
一直以来,不少糖友都认为中药降糖比西药靠谱,因为觉得中药更安全,就拿黄芪来说,应该有不少患者经常拿来泡水喝,指望着喝点黄芪水这来降血糖,甚至想要代替降糖药。
“黄芪降糖”这一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?
从西医角度看,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黄芪中确实含有一些可能影响血糖水平的活性成分。其中所含的黄芪多糖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,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,从而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。此外,黄芪中的皂苷成分如黄芪甲苷等,也被认为具有降糖作用,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。
从中医理论角度看,黄芪降血糖的说法也有其逻辑基础。中医认为,糖尿病属于"消渴"范畴,其核心病机是"气阴两虚"——阴虚(体内的小炉子)火旺,气虚(燃料)又不够,导致口干舌燥、浑身乏力、津液减少,气化无力,气虚则气化无力,不能上承口中,津液自然减少,不能气化则水液自身而去。而黄芪作为"补气之王",能像充电宝一样给虚弱的脾胃注入能量,通过补气来改善气化功能,从而间接改善血糖水平。事实上,在不少的降糖中成药中,都有黄芪这味药材,比如参芪降糖颗粒,就是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常用药。
不过,想要靠喝点黄芪水来降血糖,显然是不切实际的。
一方面,研究是针对黄芪中的有效成分来进行的,而单纯拿黄芪来泡水喝,人体所能获取的有效成分少之又少,更别说研究仅限于研究,并没有实际的临床应用了。
另外一方面,即便中医有依据,但中药的降糖效果本来就比较有限,相比于西药,中药更注重的是调理身体,预防并发症,而且黄芪也仅适用于气虚型的糖友,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喝,像是湿热体质或阴虚火旺者服用反会加重燥热。
所以说,糖尿病患者想要降血糖,关键还得坚持服用降糖药才行,平时可以喝点黄芪水,但千万别指望着用这来代替降糖药。对于糖友来说,黄芪泡水喝更多的是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,帮助增强身体的免疫力,改善一些气虚乏力的症状,想要降血糖,效果微乎其微。
二、糖尿病患者需要警惕的降糖误区,务必远离!
其实,除了盲目地轻信中药降糖,觉得中药更安全外,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路上也经常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,耽误病情不说,严重的还可能伤害身体,得不偿失。
误区一:中药能根治糖尿病,保健品更安全
许多患者迷信“纯天然的降糖中药”,“无毒副作用的保健品”,甚至相信“一疗程根治糖尿病”的虚假宣传。事实上,中药并非绝对安全,而保健品更是风险多多。所谓“纯天然”、“无毒副作用”也只是商家的噱头,搞不好都是些三无产品,非但无益还有害。至于根治糖尿病,那更是纯属谣言,目前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,都只能控制病情而无法彻底治愈。盲目停用西药改用中药,可能导致血糖急剧升高,诱发急性并发症。
误区二:血糖降得越低越好,最好低于正常值
部分患者追求“更低的血糖”,认为血糖越低越健康,降得越快越好,这也是致命错误。因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,低血糖,尤其是隐性低血糖,危害更大,严重可致昏迷,甚至直接要了患者的命。而且,过度降糖还会刺激升糖激素分泌,导致血糖“报复性反弹”,形成恶性循环,让血糖如过山车一样,结果就会大大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。
误区三:只吃素不吃肉,就能控制血糖
很多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,基本就告别肉食了,每天纯素食,结果血糖一样控制得很不好,身体也被搞垮了。对于糖友而言,本身就要严格控制热量摄入,如果长期素食更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,肌肉量减少,胰岛素敏感性下降,另外还有主要来源于肉食的维生素 B12、铁、锌等营养素,摄入不足同样会影响糖代谢调节。
误区四:打胰岛素会上瘾,能不用就不用
很多糖友单纯吃降糖药已经没办法很好地控制血糖了,但依旧拒绝打胰岛素,担心打了会上瘾,一旦开始打就不能停了。事实上,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,早期用胰岛素获益更大,尤其是一些年轻患者,短期胰岛素强化可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,部分患者甚至能实现停药缓解。而且,胰岛素并非一打就不能停了,只是用于快速降糖的有效手段之一,血糖降下来之后,口服用药能保证平稳达标的话,完全可以停用胰岛素。
汇融优配-配资公司官网-合法正规的配资平台-正规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