痤疮为现代医学所称。是一种以面生粟疹、脓疱,破后出白粉汁为特征的皮肤病。祖国医学文献中有“酒刺”、“痤”、“面皮包”、“面皱”、“皱疱”、“肺风粉刺”、“肺风疮”等名。如清代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记载:“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。每发于面鼻,起碎疙瘩,形如黍屑,色赤肿痛,破出白粉汁。“本病多见于青年男女,好发于颜面,偶可累以胸背。青春期后可减轻消退。
一、内治
肺热血热型
主证:颜面潮红,粉刺灼热、疼痛,或有脓疱,苔薄舌红,脉细数。
辨证:肺热熏蒸,血热蕴阻肌肤。
治法:凉血清热。
方药:枇杷清肺饮加减。枇杷叶12克,生地15克,赤芍10克,桑白皮12克,地骨皮10克,粉丹皮10克,黄芩10克,生山栀10克,生石膏30克,白花蛇舌草30克,生山楂10克,生甘草6克。
肠胃湿热型
主证:皮疹红肿疼痛,伴有便秘溲赤,纳呆腹胀,苔黄腻,脉滑数。
辨证:过食辛辣油腻之品,生湿化热,结于肠内,不能下达,反而上逆,阻于肌肤而成。
治法:清热化湿通腑。
方药:茵陈蒿汤加减。生地15克,赤芍10克,茵陈蒿30克,生山栀10克,黄芩10克,黄柏10克,生大黄10克(后下),蒲公英20克,生苡仁30克,车前草15克,生甘草6克。
脾虚痰湿型
主证:皮疹以脓疱、结节、囊肿、疤痕为主,或伴有纳呆便溏,苔腻脉滑。
辨证:脾气不健,运化失调,水湿内停,日久成痰,湿郁化热,湿热夹痰,凝滞肌肤所致。
治法:健脾化痰,利湿清热。
方药: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。党参10克,茯苓12克,白术10克,山药12克,半夏10克,陈皮10克,白芥子10克,丹参15克,车前子10克(包),白花蛇舌草15克。
冲任不调型
主证:以妇女痤疮为主,病情常呈周期性变化,特别与经期关系密切,可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,舌质黯红,苔薄黄,脉弦细数。
辨证:多因肝郁气滞,月经不调,疏泄失畅而致。
治法:调摄冲任,疏肝解郁。
方药:逍遥散加减。当归10克,茯苓12克,白术10克,白芍12克,柴胡10克,丹皮10克,红花10克,生地15克,益母草12克,凌霄花10克,绿萼梅10克,甘草6克。
血淤型
主证:多见于痤疮后期。皮损以脓疱、囊肿、瘢痕为主,色黯红,痒痛相兼,挤出脓后形成瘢痕疙瘩。舌质暗红,苔白,脉弦。
辨证:多因肺胃积热,气滞血淤,搏于肌肤所致。
治法:活血化淤,兼以清热解毒。
方药:桃红四物汤合凉血消疮饮加减。生熟地30克,川芎10克,白芍10克,当归10克,桃仁10克,红花10克,桑叶10克,黄芩10克,菊花10克,生石膏30克(先煎),甘草6克。
二、外治
颠倒散大黄15克,硫磺粉15克,共为细粉研匀装瓶内备用,可用于外洗或外擦患处。
鲜菟丝子捣烂绞汁,外涂患处,每天1~2次。
山慈菇根研细末,温开水调成糊状,夜间临睡涂擦,第二天早上洗去。
云母粉与杏仁粉各等份,研细末,牛乳调成糊状,夜间临睡涂擦,第二天早上洗去。
白兹散白敛0.6克,杏仁0.15克,鸡白矢0.3克,研细末,温开水调成糊状,外搽患处,每天2次。
痤疮擦剂硫黄5克,枯矾10克,生大黄5克,黄连3克,黄柏3克,以上共研细末过筛,加冷开水70毫升合匀装瓶备用。每天涂擦患处,连续7~30天。
玉肌散绿豆粉250克,滑石50克,白芷50克,白附子25克。共研细末。每天数匙,早晚洗患处。
三、防护
1.保持心情舒畅,防止郁怒。2.避免受冷、热刺激,少食膏梁厚味及辛辣之品。3.预防感染,以减少痤疮病情恶化的诱因。4.禁用溟、碘类药物。5.如由化妆品及沥青等引起者,必须停止接触致病物质。6.保持皮肤清洁,严禁滥用皮质类固醇药物,防止痤疮迁延或加重。7.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,保持消化良好,大便通畅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汇融优配-配资公司官网-合法正规的配资平台-正规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